登黄鹤楼

春雨晚方霁,春山面面开。
茶烟依鹤去,铃铁语风来。
岸远人都小,碑残字待猜。
江声与笛韵,落尽岭头梅。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登黄鹤楼时看到的春日景象,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美感。

前两句写雨后初晴的春山景色。傍晚雨停后,四周的山峦像展开的画卷一样层层叠叠出现在眼前。"面面开"这个说法很形象,仿佛群山主动向人展示它们的姿态。

中间四句用动态的细节让画面活起来。茶水的热气像跟着鹤飞走了,屋檐下的铃铛在风中叮当作响。这两句通过"茶烟"和"铃铁"两个小物件,把静止的楼阁写得充满生机。接着视角转向远方:江岸太远,行人变得很小;石碑上的字已经模糊,需要仔细辨认。这种远近对比的写法,让人感受到黄鹤楼的高耸和历史的沧桑。

最后两句用声音收尾。江水的奔流声和不知何处传来的笛声交织在一起,而山头的梅花已经凋谢殆尽。这里用声音代替视觉描写,用"落尽"暗示时间的流逝,给整首诗增添了一丝淡淡的惆怅。

全诗就像用文字拍摄的短视频:先是大全景的春山,然后是特写的茶烟与风铃,接着镜头拉远看到江岸行人,最后聚焦到残碑和想象中的笛声。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对景物的精心选择与排列,让读者自然感受到登楼远眺时那种既开阔又略带感伤的心境。特别是"人都小"和"字待猜"这样的表达,既朴实又耐人寻味,展现了诗人观察生活的独特视角。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