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道中

驰驱驿路漫停鞍,父老凝眸认豸冠。
泽底哀鸿惊暂息,车前猛虎气偏寒。
平阳草碧帝城古,晋赵山青霸业残。
此日采风空叱驭,陈诗何以济时艰(清光绪《高州府志》卷三七)。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晋阳道(今山西一带)巡视时的所见所感,通过路上的景象和历史联想,表达了对民生疾苦和时代困境的忧虑。

开头两句写诗人骑马赶路,路上停下来时,当地百姓仔细打量他,认出他是官员("豸冠"是古代官员的帽子)。这里透露出百姓对官员的敬畏,也暗示官民之间的隔阂。

中间四句用对比手法写所见所感:先写看到泽地里的哀鸿(比喻受苦百姓)暂时得到喘息,但车前又出现凶猛的老虎(可能比喻地方恶势力),让人不寒而栗。接着写平阳城(今山西临汾)青草碧绿,让人想起这里曾是帝尧古都;晋赵地区的青山依旧,但春秋时晋国、赵国的霸业早已消逝。这些历史联想暗示着盛衰无常。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慨:说我今天到处采集民风("采风"指官员了解民情),却只能空挥马鞭("叱驭"指赶马),写这些诗篇又怎能解决当下的困难呢?表达了面对民生疾苦时的无力感。

全诗通过路上见闻和历史联想,反映了晚清社会的地方治理困境。诗人用"哀鸿""猛虎"等生动比喻,将百姓疾苦、地方恶势力形象化,又用平阳古都、晋赵霸业的今昔对比,暗示时代变迁中的民生多艰。最后无奈的感叹,体现了一个有良知的官员在乱世中的困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