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王孝子诗奉和安溪相国作

青青松柏树,蟠根上垂枝。
人生斯世间,孰是无父儿。
父子有常性,曰惟孝与慈。
本与生俱来,平平理无奇。
奈何千百载,孝行传者希。
将母世教衰,天性有淳漓。
其或得天厚,一念不自欺。
精诚未彻间,天故靳报施。
艰辛方历试,阴骘姑迟迟。
及乎感遂通,较若称铢锱。
适与人事会,彼苍本非私。
试看农家子,任真初何师。
志壹气乃充,人定天为移。
文安一小邑,中有孝子祠。
王姓原其名,厥族盖已微。
生小但依母,不知父为谁。
母旋告之故,朝夕恒涕洟。
稍长甫娶妇,长跪与母辞。
儿今欲觅父,有妇侍寝帏。
苦语挽不留,只身望天涯。
眼前尽岐路,伥伥将安之。
路穷乃涉海,梦兆如蓍龟。
掉头别母去,躎足随爷归。
未归敢自必,归到翻成悲。
里邻贺羊酒,官长旌门楣。
团圞逮眉寿,仍世开曩基。
到今二百年,代易族姓滋。
此事载邑乘,四方或未知。
安溪贤相公,畿辅旧保釐。
训俗务根柢,仁亲以为期。
表彰先朝事,欲令来者思。
手立孝子传,复为孝子诗。
诗中何所云,代述孝子词。
读之尽流涕,恍然目击时。
康叔生奉母,曹娥死负尸。
敢请追配古,大书勒诸碑。

现代解析

这首《文安王孝子诗》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孝子故事,通过松柏垂枝的比喻,道出了人性中最朴素的亲情光辉。

诗歌开篇用松柏垂枝的自然现象,暗喻子女对父母的依恋是天生本性。作者感叹虽然孝道本该是人之常情,但现实中真正践行孝道的人却很少,将这种现象归结为"世教衰"导致的人心不纯。

全诗的核心是讲述文安孝子王姓的故事:这个穷苦人家的孩子从小不知父亲是谁,长大后毅然辞别新婚妻子,独自踏上寻父之路。历经艰辛甚至渡海寻亲,最终凭借梦境指引找到父亲。这个普通人的孝行感动乡里,连官员都来表彰,让家族得以兴旺延续。

诗歌最后点明写作目的:安溪相国记录这个故事,是要通过真实事例唤醒人们的孝心。诗中特别提到"康叔生奉母,曹娥负尸"两个著名孝子典故,建议将王孝子的事迹刻碑流传,与古人并列。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普通人的非凡孝行
2. 通过具体故事而非说教来传递价值观
3. 展现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信念力量
4. 证明孝道不分贵贱,农家子也能成为道德典范

诗歌告诉我们:最打动人心的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平凡人坚持本心的真实故事。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正是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所在。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