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送别一位被贬到夷陵(今湖北宜昌)的朋友林以乘。全诗通过描绘夷陵一带的景色和风土人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劝慰。
首联"宜都三峡口,迁客意如何"直接点明朋友要去的地方是三峡入口处的宜都,询问被贬谪的朋友心情如何。这里用"迁客"一词点明朋友是被贬的身份。
中间两联生动描绘了夷陵的景色和民俗:
- "落日黄陵庙,秋风骇浪多":夕阳下的黄陵庙,秋风中的惊涛骇浪,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氛围。
- "巴蛮伐鼓祭,江女踏蹄歌":当地少数民族击鼓祭祀,江边女子踏着节拍唱歌,展现了夷陵独特的民俗风情。
尾联"莫唱渝州曲,猿声近汨罗"最为深情。诗人劝朋友不要唱那些忧伤的渝州曲调,因为这里的猿声哀鸣已经让人想起屈原投江的汨罗,暗示此地环境本就令人伤感,不必再增添忧愁。
全诗以景寄情,通过对夷陵风物的描写,既展现了当地特色,又含蓄地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和安慰。特别是最后两句,用"猿声"和"汨罗"的典故,既切合三峡地理特征,又暗含对朋友遭遇的同情,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郑善夫
(1485—1523)福建闽县人,字继之,号少谷。弘治十八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榷税浒墅。愤嬖幸用事,弃官归。正德中,起礼部主事,进员外郎。谏南巡,受廷杖,力请归。嘉靖初,以荐起为南京吏部郎中,途中病死。工画善诗。有《少谷集》、《经世要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