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后偕衡甫至湖城北窑湾同儿殡地,口占哀之(丙子(清光绪二年,一八七六年,三十三岁))
独怜七岁儿生小,竟不归从何有乡。
魂魄原知无定处,形骸忍使落他方。
乱坟堆里情根淡,故里人逢地下长(在夏家园宁绍义冢地,内有碑。)。
记取西泠来日路,碧湖南去自堂堂。
魂魄原知无定处,形骸忍使落他方。
乱坟堆里情根淡,故里人逢地下长(在夏家园宁绍义冢地,内有碑。)。
记取西泠来日路,碧湖南去自堂堂。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父亲悼念早逝的7岁孩子的悲怆之作。全诗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丧子之痛。
前两句直白地写出孩子的年龄之小("七岁儿生小")和死后无处可归的凄凉("不归从何有乡")。诗人明知人死后魂魄飘散("魂魄无定处"),却仍不忍心让孩子埋骨他乡("形骸落他方"),这种矛盾心理更显悲痛。
中间四句描写荒凉的坟场景象:乱坟堆里亲情似乎变淡("情根淡"),但想到孩子长眠在故乡人聚集的义冢("故里人逢地下长"),又稍感安慰。括号里的注释说明这是宁波绍兴人的公共墓地,有碑为记。
最后两句突然转向开阔的景物描写:记住通往西泠的路吧,碧绿的湖水向南奔流,气势浩荡。这里用永恒的自然景象(湖水)反衬生命的短暂,同时"堂堂"二字又暗含对孩子堂堂正正来世的期许。
全诗情感真挚,没有华丽辞藻,通过父亲对葬地选择的纠结、对坟场景象的观察,最后借湖水寄托哀思,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一个普通人面对死亡时最真实的痛苦与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