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超凡脱俗的修行者形象,表达了追求精神自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
前两句说真正修行者的气质与常人不同,普通人很难理解他们的境界。就像现在社会里,真正有思想深度的人往往不被大众理解一样。
中间四句用具体画面展现修行生活:修行者要有探究到底的执着精神("直须穷到底"),连屋檐下的麻雀都衔着珍贵红米(象征自然馈赠),隔壁僧人背着古碑(象征传承文化)。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个远离尘嚣、充满禅意的世界。
最后两句提到王与谢(可能指东晋名士王导、谢安),说只有这样的高人才配得上沃州(佛教圣地)之约,暗含对当代缺乏真正修行者的感慨。
全诗通过对比"常人"与"出家儿",赞美了那些坚持精神追求、不被世俗同化的修行者。就像现代社会里,总有些人选择远离功利,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真理,这种生活态度在浮躁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诗中鸟雀衔米、僧侣背碑的生动画面,让抽象的修行理念变得可感可知。
贯休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