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次江浒

一叶浮空无尽头,寒云风切水西流。
蒹葭月里村村杵,蟋蟀霜中处处秋。
客思夜通千里梦,钟声不散五更愁。
孤踪何地堪相托,漠漠荒烟一钓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孤独旅人在秋夜江上的所见所感,充满了漂泊无依的愁绪。

开篇"一叶浮空无尽头"用一片小舟在广阔江面的画面,立刻让人感受到渺小与孤独。第二句"寒云风切水西流"通过寒云、冷风、西流的江水,强化了萧瑟凄凉的氛围。

中间四句通过具体景物进一步渲染秋意:月光下传来各村捣衣声("蒹葭月里村村杵"),蟋蟀鸣叫更添霜秋之感("蟋蟀霜中处处秋")。旅人夜不能寐,思绪飞越千里("客思夜通千里梦"),而寺庙钟声加深了他的五更愁绪("钟声不散五更愁")。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孤独的旅人不知该去往何处("孤踪何地堪相托"),眼前只有茫茫烟雾中一叶孤舟("漠漠荒烟一钓舟"),这个结尾画面与开头呼应,强化了全诗的孤寂主题。

全诗用朴素自然的语言,通过江、月、霜、钟等意象,成功营造出一个清冷孤寂的秋夜意境,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古代游子的羁旅愁思。

王微

(415—453)南朝宋琅邪临沂人,字景玄。王弘侄。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初为始兴王刘浚友。微素无宦情,江湛举为吏部郎,不就。与何偃书,深言尘外之适。常住门屋一间,寻书玩古,终日端坐,床席皆生尘埃,惟坐处独净。弟有疾,微躬自处疗,以服药失度卒。深自咎恨,发病不复自疗,弟卒后四旬亦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