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北三松歌
日日楼上看三松,今日甫向松根过。
亭亭拔地百馀丈,远望仍疑水边卧。
松边一桥亦千步,桥尽松根始全露。
盘空夭矫不可名,一半横遮水南路。
松梢沉沉足烟雾,白鹤不来栖白鹭。
一枝北出势更奇,罩得楼台复无数。
五松中间两已枯,间向岸北寻根株。
移南倘复十数武,老干直欲捎浮图。
霜皮一尺裂一缝,堆得苔钱已无空。
风声雷声昨倥偬,龙欲出山雷雨踵。
倒海排山浪齐涌,只有此松兀不动。
攫拿星辰疑有力,回转阴阳不踰刻。
根株盘盘穿入石,透出石中枝尚直。
松声近树反不闻,数里外觉惊涛奔。
邻翁下见五代孙,自说辈行无松尊。
爱之不忍手抚玩,一月几回来断岸。
君不见四山中间人迹断,此客此松聊作伴。
亭亭拔地百馀丈,远望仍疑水边卧。
松边一桥亦千步,桥尽松根始全露。
盘空夭矫不可名,一半横遮水南路。
松梢沉沉足烟雾,白鹤不来栖白鹭。
一枝北出势更奇,罩得楼台复无数。
五松中间两已枯,间向岸北寻根株。
移南倘复十数武,老干直欲捎浮图。
霜皮一尺裂一缝,堆得苔钱已无空。
风声雷声昨倥偬,龙欲出山雷雨踵。
倒海排山浪齐涌,只有此松兀不动。
攫拿星辰疑有力,回转阴阳不踰刻。
根株盘盘穿入石,透出石中枝尚直。
松声近树反不闻,数里外觉惊涛奔。
邻翁下见五代孙,自说辈行无松尊。
爱之不忍手抚玩,一月几回来断岸。
君不见四山中间人迹断,此客此松聊作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观的松树图景,充满了自然的力量感和人与自然的互动。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它的魅力:
1. 松树的雄伟形象
诗人用夸张的手法突出松树的高大——"亭亭拔地百馀丈",像巨人一样矗立在水边。最有趣的是,远看时松树仿佛卧在水边,近看才发现它盘曲的枝干遮住了半边路,这种视角变化让松树显得既庞大又神秘。
2. 动态的生命力
诗中松树不是静止的,而是充满动感:树皮裂开的缝隙里长满青苔,经历雷雨时像龙要腾空而起,树根穿透岩石却依然笔直生长。这些描写让松树像活生生的战士,在风雨中屹立不倒。
3. 声音的魔法
诗人发现一个有趣现象:站在树下反而听不清松涛声,数里外却像听到惊涛骇浪。这种听觉反差巧妙地表现了松树的气场——它的存在感已经超越了物理距离。
4. 人与松的友谊
邻家老翁自称是松树的"五代孙",经常忍不住来抚摸树干。这个细节让冰冷的自然景物有了温度,说明这棵古松已经成为当地人精神寄托,像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
5. 孤独中的陪伴
结尾点出在荒无人烟的山中,只有诗人和松树互相作伴。这透露了诗人对自然的依赖——看似在赞美松树,实则表达人在自然中获得的慰藉。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诗人不仅用眼睛观察松树,更用全部感官去体验它——看它的姿态、听它的声音、触摸它的树皮、想象它的历史。这种全身心的投入,让普通的写景升华为对生命力的礼赞。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