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李廷芳的官员在江边驻守时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军旅生活中的文人情怀。
前两句"李牧楼船江水涯,听风听雨亦如斋":把李廷芳比作古代名将李牧,说他驻守在江边的楼船上。虽然身处军旅,但听着风雨声时,心境却像在书斋一样宁静。这里用对比手法,将军旅的动荡与内心的平静形成反差。
后两句"灯花落尽频挥笔,应写铙歌寄好怀":写他在深夜灯花燃尽时仍不停挥笔,推测他是在创作军乐(铙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怀。这里通过"灯花落尽"这个细节,生动表现了挑灯夜战的场景,而"铙歌"这种军乐的选择,又巧妙融合了武将和文人的双重身份。
全诗最妙之处在于:它打破了我们对军人形象的刻板印象,展现了一个既能带兵打仗,又能静心写作的儒将形象。在风雨交加的江边军营里,他既保持着军人的警觉,又保持着文人的雅致,用创作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这种刚柔并济的形象,让读者看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
张弼
(1425—1487)明松江府华亭人,字汝弼,号东海。成化二年进士。久任兵部郎,议论无所顾忌。出为南安知府,律己爱物,大得民和。少善草书,工诗文,自言吾书不如诗,诗不如文。有《鹤城稿》、《东海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