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洞

路问桃花源,遥指白马渡。
晻蔼云气深,秦人从此去。
秦人去千载,白云长自护。
何年灵境开,花源忽呈露。
从此传人间,物外感生聚。
我来已深冬,不见桃花雨。
林深水无源,水绕山回互。
草木净余芳,鱼鸟适幽趣。
仿佛鸡犬声,远出云中树。
奇踪托杳渺,欲觅曾无路。
嗟彼武陵渔,津逮仍迷误。
为问避世人,高举将焉赴。
渊明结妙想,孤怀聊自寓。
寓言非人间,惝恍何所慕。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寻找桃花源的旅程为线索,构建了一幅梦幻般的山水图景,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反思。

开头部分:
“路问桃花源,遥指白马渡。” 开头两句就点明了主题,诗人询问通往桃花源的道路,并得到了白马渡的指引。这里的“桃花源”象征着一个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晻蔼云气深,秦人从此去。” “晻蔼”形容云层厚重,暗示桃花源所在之处幽深难寻。“秦人从此去”则引出了一段历史背景,秦代的隐士们曾在这里隐居。

中间部分:
“秦人去千载,白云长自护。何年灵境开,花源忽呈露。” 诗人感叹时间的流逝,秦人的隐居之地如今已过千年,白云依旧守护着这个地方。突然之间,这处神秘之地出现了,桃花源如梦初醒般展现在面前。

“从此传人间,物外感生聚。” 随着桃花源的发现,它开始传入世人之间,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形成了新的聚落。

结尾部分:
“我来已深冬,不见桃花雨。” 诗人自己是在深冬时节来到这里,错过了桃花盛开的季节,无法见到桃花雨的美丽景象。这里的“桃花雨”借用的是桃花随风飘落的意象,代表桃花源里美好的景致。

“林深水无源,水绕山回互。草木净余芳,鱼鸟适幽趣。” 描述了桃花源内环境幽静、自然和谐的景象,林深、水绕、草木干净、鱼鸟悠然自得,展现了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美好。

“仿佛鸡犬声,远出云中树。” 诗人在桃花源中仿佛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鸡犬声,以及云雾中的树木,进一步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与真实。

“奇踪托杳渺,欲觅曾无路。”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桃花源的向往,虽然知道它的存在,却难以找到通往那里的具体道路,象征着理想生活的美好与难以触及。

“嗟彼武陵渔,津逮仍迷误。” 诗人提到了《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渔夫,虽然找到了入口,但最终迷失方向,表达了对寻找理想之路困难的理解。

“为问避世人,高举将焉赴。” 诗人进而发问,那些逃避尘世的人们,究竟要去向何方?表达了对避世者命运的思考。

“渊明结妙想,孤怀聊自寓。” 最后两句提到东晋诗人陶渊明,他是桃花源故事的创作者,“妙想”指他独特的想象,而“孤怀”指他孤高的情怀,诗人认为陶渊明通过自己的想象,寄托了自己的理想与情感。

“寓言非人间,惝恍何所慕。” 最终,诗人总结道,这些寓言与现实世界不同,它们所表达的是一种虚幻而遥远的追求,是探索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

整首诗通过描绘桃花源的美丽场景,探讨了理想生活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对古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进行了反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