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古老的寺庙,充满了历史的韵味。让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诗的开头,“寂寞梁朝寺,深廊十数閒”,诗人感慨这座寺庙在梁朝时期就已经存在,如今显得非常寂寞,长长的走廊里显得十分空旷寂静。这不仅表达了寺庙古老而冷清的景象,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
接着,“碑存知殿古,香冷觉僧残”,这两句进一步描述了寺庙的古朴和衰败。碑文的存在说明了古殿的久远,而冷淡的香火和稀少的僧人则暗示了寺庙的衰败和人们对佛教信仰的淡薄。这里诗人通过“香冷”和“僧残”,展现了寺庙的现状,也表达了他的感慨和思考。
然后,“断岸舟横浦,平坡树补山”,这两句描绘了寺庙周围的自然景象。断岸意味着河岸的残破,舟横浦则描绘了一艘船横在水面上,仿佛在等待什么;平坡上树木茂盛,像是填补了山的样子。诗人通过这样的景象描写,展现了寺庙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也暗示了寺庙在自然环境中的地位。
最后,“休文如好在,依旧带围宽”,这句引用了南朝时期的文人沈约的典故。沈约曾居住在乌镇的普静寺附近,诗人想象如果沈约还在这里,他的腰围也会因为少食而变松。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古人的怀念之情,同时通过“依旧带围宽”的描述,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描绘古寺的景象和自然环境,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怀念,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世事变迁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古寺的深厚感情。
高翥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后改名翥(音同“著”)。字九万,号菊磵(古同“涧”),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是江南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72岁那年,游淮染疾,死于杭州西湖。与湖山长伴,倒是遂了他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