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阳西湖泛棹

兰枻折简传羽客,若耶溪里亦鸥群。
茭牵箫管千欢合,水喷龙鳞一笑分。
画舫凝妆迷晓曙,绮台连袂乱晴云。
汨罗午夜随风月,直到咸阳□楚君(张友仁《惠州西湖志》卷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端午节(端阳)在西湖泛舟游玩的欢乐场景,充满节日氛围和生动的画面感。

前两句写邀请朋友一起游玩:诗人用"兰枻"(香木船桨)和"羽客"(代指仙人或隐士)这些雅称,表现活动的风雅。后句提到"若耶溪"(著名溪流名),说这里也聚集着像白鸥一样自在的游人,暗示大家都出来过节了。

中间四句是游玩时的热闹场景:水草间传出箫管合奏声,龙舟划过水面溅起浪花像龙鳞散开。装饰华丽的画舫上,盛装的人们从早玩到晚,亭台上人们衣袖相连,像搅乱了晴空中的云彩。这些画面有声有色,用"千欢合""一笑分"等词把欢乐情绪写得活灵活现。

最后两句转到对屈原的怀念:午夜时分,诗人想象屈原的忠魂随着风月,从汨罗江一直飘到咸阳(秦朝都城)。这里暗含对昏君(楚怀王)的讽刺,用空白处代替的可能是"怨"字,表达对忠臣遭遇的愤懑。

全诗妙在把节日欢庆(赛龙舟、音乐歌舞)和历史追思自然结合,热闹中藏着深沉。就像现代人过节时既开心玩耍,也会想起节日背后的文化意义。诗人用"龙鳞""画舫"等精美意象,让读者仿佛看到古代西湖上五彩斑斓的端午盛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