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旅途中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像一封用诗句写成的家书。
上片(前四句): - 开篇用"封尘的行李箱"和"整理诗稿的行囊"两个细节,立刻让人感受到长期在外的漂泊感。 - 诗人把新写的诗当作报平安的家信,这个比喻很新鲜,说明他只能通过写诗来排解寂寞。 - 后两句用江南的莺燕和梅花作对比:莺燕能懂相思之苦,但梅花不要说我因思念而憔悴。这种对花鸟的嘱咐,反而更显出他的孤独。
下片(后五句): - 用"煎茶""煮笋"两个日常生活的画面,表现异乡生活的平淡无聊。"光阴煮笋"这个说法特别有意思,把时间比作煮笋的火,说明日子过得缓慢难熬。 - "连宵归梦"说连做回家的梦都不靠谱,可见思乡之切。 - 结尾最精彩:远方的春天来得太快(暗指自己回家无望),只能借酒消愁,把愁思都写进诗里。"浅吟微醉"四个字活画出诗人借酒写诗的状态。
全词妙在: 1. 把行李箱、煮茶这些普通事物写得很有诗意 2. 对花鸟说话这种写法特别生动 3. 最后用"春天的脚步太快"来反衬自己回家太慢,构思很巧妙
就像现代人在外地工作,每天刷朋友圈看家乡消息,自己却只能喝咖啡写日记的感觉。词人用优美的文字,把这种当代人依然能共鸣的漂泊感写得既含蓄又深刻。
黄燮清
黄燮清(1805~1864)晚清诗人、剧作家。原名宪清,字韵甫,号韵珊,又号吟香诗舫主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后屡试不第,晚年始得宜都县令,调任松滋,未几卒。少工词曲,中年以后始致力于诗文。其诗多抒写个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咏史吊古之作深沉豪放,颇具特色。有《倚晴楼诗集》及《倚睛楼七种曲》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