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异乡的孤独和对春天的期待,情感真挚,画面感很强。
首联“异乡何处散幽怀,赖得城中百尺台”直接点明主题:诗人身处异乡,内心孤独忧郁,只能靠登上城中的高台来排解愁绪。这里的“百尺台”既是实指,也象征着诗人想要登高望远、暂时摆脱烦恼的愿望。
颔联“还向天涯经岁住,那知春色为唯来”进一步深化主题:诗人在天涯漂泊已经一年多了,没想到春天还是如期而至。这里的“唯”字用得巧妙,既表示“只有”,又暗含“唯独”的意思,暗示诗人本以为在异乡感受不到春天,但春天还是来了,带来一丝惊喜。
颈联“雪消江上看梅发,风暖衡阳有雁回”是诗中最美的画面:江上的积雪渐渐融化,梅花绽放;温暖的春风吹拂,大雁从衡阳飞回。这两句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也暗示诗人内心的孤独开始被春意融化。
尾联“强拟登高聊赋咏,再三愧乏楚人才”是诗人的自嘲:他勉强登上高台,想要写诗抒发情感,但反复斟酌,还是觉得自己才华不够,写不出好诗。这里的“楚人才”指的是像屈原那样的楚国才子,诗人以此自谦,也表达了对故乡文化的怀念。
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通过登高、望春、赏梅、观雁等具体场景,展现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和对春天的期待。诗中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也有对自身处境的深刻反思,读来令人感同身受。
祖无择
( 1011—1084)蔡州上蔡人,初名焕斗,字择之。少学古文于穆修,又从孙明复受经学。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出知袁州,首建学官,置生徒,学校始盛。英宗朝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加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神宗即位,入知通进、银台司。王安石执政,讽求其罪,谪忠正军节度副使。元丰中主管西京御史台,移知信阳军。工诗文。有《龙学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