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残僧

送君归伏鹿(山名。),高顶结茅茨。
大道今宜隐,青山是我师。
开林通素月,引水绕东菑。
客问无生旨,松花折一枝。

现代解析

好的,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通俗易懂的分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句“送君归伏鹿(山名。)”,直接点明送别的事实和地点。“归伏鹿”暗示着隐逸的生活和山林间的宁静。诗人可能是送别一位寻求内心安宁的朋友去往那座山林中的寺庙或居所。在诗人的心中,那个地方可能是一个远离世俗纷扰的理想之地。

“高顶结茅茨”,形象地描绘了那个地方的居住环境。茅茨是一种简单的屋顶结构,给人一种质朴自然的感觉。这也进一步强化了隐逸的氛围,展现了一种返璞归真、亲近自然的情感。

接下来的句子“大道今宜隐,青山是我师”,表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认同和向往。“大道今宜隐”意味着诗人认为当前的社会环境并不适合他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所以他选择了隐居的生活。而“青山是我师”则表现出诗人从大自然中学习,追求心灵的净化与成长。

“开林通素月,引水绕东菑”,这两句描绘了隐居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场景。诗人可能亲自参与了对山林环境的改造,如开辟林木、引导水流等。这样的活动一方面满足了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加深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和感情。这样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诗人生活的恬静和自足。这种隐居生活既能远离尘嚣又能与大自然亲近,符合诗人内心的追求。

最后两句“客问无生旨,松花折一枝”,则透露出诗人对于生命和生活的理解。“客问无生旨”,可能暗示有访客向诗人询问人生的真谛或人生的道理。而“松花折一枝”则可能暗示诗人的回答或者他的生活态度:生活是简单而美好的,就像随手可得的松花一样。无需过度追求名利或物质,只需珍惜眼前的美好和内心的宁静。这样的回答也是对前面隐逸生活的情感的一次总结和提升。

这首诗充满了诗情画意和人生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和追求,也传达出对于朋友离别的不舍和祝福之情。整体语言质朴自然,深入浅出地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