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峡书所见 其一
江流欲无险,峡势尚未平。
峨峨夷陵山,遑肯西南倾。
怒石指上流,力与惊涛争。
一折不能御,奋迅催雷霆。
遂令下吴楚,所向皆空明。
我思古直躬,抱负每不恒。
艰贞乃隐者,骨鲠惟孤臣。
无论事成否,此心皆至诚。
乾坤萃清气,孕秀归精英。
鬻拳与正则,安知非降灵。
我欲登兹山,旷览风云生。
王事动靡盬,怀古空斯行。
沿回挂帆过,峡口云冥冥。
峨峨夷陵山,遑肯西南倾。
怒石指上流,力与惊涛争。
一折不能御,奋迅催雷霆。
遂令下吴楚,所向皆空明。
我思古直躬,抱负每不恒。
艰贞乃隐者,骨鲠惟孤臣。
无论事成否,此心皆至诚。
乾坤萃清气,孕秀归精英。
鬻拳与正则,安知非降灵。
我欲登兹山,旷览风云生。
王事动靡盬,怀古空斯行。
沿回挂帆过,峡口云冥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同时借景抒怀,表达了诗人对正直品格的赞美和对历史人物的追思。
开头四句写长江水流湍急,两岸山势险峻,尤其是夷陵山高耸入云,不肯向西南倾斜。这里用拟人手法,把山写得很有性格,仿佛在和水流较劲。
接下来四句生动描写了江水与礁石的激烈搏斗:怒石(礁石)指向江心,试图阻挡激流,但江水一个急转弯就冲破了阻碍,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最终浩浩荡荡流向吴楚平原。这里用"奋迅催雷霆"的比喻,让人仿佛听到江水咆哮的声音。
诗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间品格。他认为正直的人就像这江水一样,无论成败都保持赤诚之心。"艰贞"指在困境中坚守节操的人,"骨鲠"形容刚直不阿的忠臣。诗人认为天地间的清明之气孕育了这些杰出人物。
后文提到的"鬻拳"是春秋时期忠臣,"正则"指屈原,诗人猜想这些历史人物可能就是天地灵气所化。最后六句写诗人想登山怀古,却因公务在身只能匆匆而过,望着云雾缭绕的峡口怅然若失。
全诗最精彩的是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急流勇进的江水象征不屈的品格,巍然不动的山石代表坚定的操守。诗人通过这番"山水对话",赞美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推崇的刚直精神。最后因公务不能尽兴游览的遗憾,也让人感受到古代文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