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深冬雪夜,诗人醉酒独卧的场景,充满了孤寂与怀旧之情。
前两句"深冬残雪夜,醉卧玉山楼"直接点明时间地点:寒冬将尽、残雪未消的夜晚,诗人醉倒在华美的楼阁中。"玉山楼"这个意象既写实又带着几分超脱尘世的美感。
中间四句通过声音和光影的描写,营造出凄清的氛围:寒风呼啸中传来银筝的乐声,烛泪像垂落的花瓣般流淌。这里"银筝响"和"绛烛流"形成视听交融的画面,暗示诗人彻夜难眠。连床独卧没有客人来访的梦境,酒醉后连思乡的愁绪都暂时忘却,这种反常的状态反而透露出深深的孤独。
最后两句"岁月如流水,凭高忆旧游"是诗眼。站在高处眺望时,往事如流水般涌来。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把对往昔友人的思念与时光流逝的感慨完美结合,让整首诗的情感得到升华。
全诗以冬夜独醉为引子,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烘托内心感受,最终落在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上。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每个意象都饱含情感,让读者能真切体会到那种酒醒后的怅惘与怀念。
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