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台三首

高高轩楹日照东,扶桑柱植西昆仑。
上有明真紫霞客,厮征伯侨役羡门。
月驭叱前驱,风驷殿后奔。
灵衣披披溘晻霭,玉斧断断除烦冤。
虚皇下两耳,授又金简文。
相观峻极不客步,拟轶清气排重阍。
咽日诵黄庭,滴露抄韦编。
羊岐之亡罔象得,蛮触之角醯鸡天,
临台一笑俱超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超凡脱俗的神仙世界,充满瑰丽的想象和洒脱的情怀。

开篇用"高高轩楹"和"扶桑柱"(神话中的太阳神树)构建出宏伟的仙宫景象,太阳从东方升起,照亮神仙居所。这里住着"明真紫霞客"——得道真仙,他们驱使着神话中的仙人伯侨、羡门为自己服务。

中间部分展现神仙出行的壮观场面:月亮为他们开道,风神殿后,仙衣飘飘如云霞。他们手持玉斧斩断人间烦恼,天帝(虚皇)亲自传授仙家秘籍。诗人想追随神仙飞升,却因天路太高而止步,只能幻想冲破天门。

最后转入现实修行:诗人通过诵读《黄庭经》(道教经典)、抄写古籍(韦编)来修炼。用"羊岐亡羊"典故比喻求道过程中的迷失与顿悟,"蛮触之争"讽刺人间争斗的渺小。站在高台上看透这一切,诗人豁然开朗,获得超然物外的境界。

全诗通过对比仙界逍遥与人间琐碎,表达了追求精神超脱的主题。最动人的是结尾"临台一笑俱超然",将整首诗的玄妙想象收束为通透的人生智慧,传递出笑看红尘的洒脱态度。

吴沆

(1116—1172)抚州崇仁人,字德远,号无莫居士。博学通经史。高宗绍兴十六年与弟吴澥各献所著书于朝,以误抵庙讳罢归。隐居环溪,人称环溪先生。及卒,门人私谥文通先生。有《通言》、《易璇玑》、《环溪集》、《环溪诗话》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