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在"炊熟日"(可能是寒食节或清明前后)扫墓时触景生情的场景。
开头"小楼吹断玉笙哀"用音乐声营造氛围:在小楼上,笙箫声突然中断,留下哀伤的余韵。这里用音乐中断暗示心情的突然低落。
第二句"春半余寒去复来"点明时间:虽是仲春时节,但冬天的寒意仍反复袭来。这既是写实景,也暗喻内心的悲凉挥之不去。
后两句直抒胸臆:诗人已经五年没能来扫墓祭拜("不浇坟上土"指没给坟墓添土修整),站在江边望着刺桐花开,心都碎了("心折"形容极度悲伤)。刺桐花在南方常开于清明前后,正好呼应扫墓主题。
全诗通过哀婉的音乐、反复的春寒、刺眼的花开等意象,把多年未能尽孝的愧疚与思念之情写得深沉动人。最妙的是最后用灿烂的刺桐花反衬悲伤,让哀思更显强烈。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让简单的二十八个字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层次。
巩丰
(1148—1217)宋婺州武义人,字仲至,号栗斋。少受学于吕祖谦。孝宗淳熙十一年以太学上舍对策及第。历知临安县,政尚宽简。迁提辖左藏库卒。擅文辞,片词半牍,皆清朗得言外趣。尤工为诗。有《东平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