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漂泊异乡的旅人内心的孤独与疲惫,同时展现了旅途中的壮美景色,情感真挚而画面感强。
开头四句用"迢递""倦"等词直接点出长途跋涉的辛苦,把旅人比作随波逐流的浮梗、随风飘转的蓬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身不由己的漂泊感。"万里外"与"百年中"的对比,突显了空间上的遥远与时间上的漫长。
中间四句出现转折:虽然身在异乡与亲友分离,但抬头看见的风月景色却是相同的。这里"云归全岭暗,日落半江红"的描写极具视觉冲击力,暮云笼罩山岭的昏暗与夕阳染红半江的绚烂形成强烈对比,既壮阔又带着几分苍凉。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这样的景象自然让人落泪,但并不是因为走投无路而哭。说明旅人的泪水包含着对自然美景的感动、对人生际遇的感慨等复杂情绪,超越了单纯的伤感,体现出一种豁达的胸怀。
全诗通过"旅途艰辛-他乡风月-壮美落日-感怀落泪"的情感脉络,将漂泊的苦闷与自然的壮美融为一体,最终升华为对人生境遇的坦然接受,展现了唐人诗歌中特有的那种既深沉又开阔的精神境界。
贾宗
贾宗(?―88年),字武孺,南阳冠军(今河南邓县西北)人,东汉初年名将贾复之子,东汉将领,封即墨侯,官至长水校尉。贾宗年轻时有操行,多智谋。贾宗最初担任郎中,后逐渐升任,建初年间担任朔方太守。从前由内地迁到边疆的人,大多贫穷,被当地人奴役,不得做官。贾宗选用其中能胜任职务的,和边地官吏参用,互相监督,来揭发官吏奸私,也有因功劳补任长吏的,所以各人都愿意效命。匈奴人怕他,不敢入塞。召为长水校尉。贾宗兼通儒学,每次宴会受召见,常派他和少府丁鸿等人在汉章帝刘炟跟前讨论。章和二年(88年),贾宗去世,朝廷很惋惜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