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词以柳树为线索,描绘了春天到离别的全过程,情感层层递进。
上片写春柳的娇美姿态:开篇用"柔条"点出柳枝的柔软,回忆当初亲手栽种的场景。"三眠"借用典故形容柳叶初生的娇嫩,像被美人手指轻抚过一样。随后用烟雾笼罩的朦胧美和柳絮未飞时的含蓄感,写出春天柳树最动人的状态——既浓密柔美,又不失端庄。
下片转向离愁别绪:长亭送别的经典场景里,柳枝"依依"摇摆如同不舍的挥手。旧友在夕阳中远去,只留下空荡荡的凝视。结尾处的小红桥和流水是全词点睛之笔——那株春柳倒映在水中的影子,成了伤心人梦里反复出现的画面,把现实的离别升华为永恒的思念。
全词妙在"柳"的双关:既是春天生机的见证者,又是离愁的承载者。从栽种时的期待,到离别时的不舍,最后成为梦中思念的符号,完成了从具体景物到情感象征的升华。语言清新自然,像用柳枝蘸着春水写就的一封情书。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