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登南高峰
寒山断行迹,落叶大于掌。我来正凄风,抚景结遥想。
峭崖逢僧臞,空林答樵响。饥乌啄败芦,征雁弄清吭。
俯仰会所适,心目竞飒爽。一峰立我前,窄径聚而上。
倦欲憩松根,险思扶藤杖。遂得造其巅,平湖贡滉瀁。
云从足底生,烟自树头敞。始信山中人,足悟尘外赏。
后期回春姿,林木互苍莽。蛮榼倩僮携,鼓琴矢独往。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冬日登山的所见所感,充满画面感和哲理。诗人用简单直白的语言,带我们体验了一场从山脚到山顶的旅程。
开篇"寒山断行迹"立刻营造出冬日萧瑟的氛围——山上人迹罕至,落叶大得像手掌。诗人顶着寒风登山,触景生情。路上遇到瘦削的僧人,听到樵夫砍柴的回声,看见乌鸦啄食枯芦苇,大雁在空中鸣叫。这些细节让荒凉的山景变得生动。
登山过程充满艰辛:陡峭的山路需要抓着藤杖,累了就在松树下休息。但登顶后的美景让一切辛苦都值得——俯瞰平湖波光粼粼,云雾从脚下升起,炊烟在林间飘散。这一刻,诗人真正体会到远离尘世的宁静与豁达。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春天山景的期待,也透露了隐居的向往。整首诗就像一部微电影:从艰辛的登山过程,到登顶后的震撼美景,再到心灵的顿悟。它告诉我们:人生就像登山,过程虽然辛苦,但坚持到最后就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获得心灵的升华。诗中"始信山中人,足悟尘外赏"这句尤其深刻,点明了远离喧嚣才能获得真感悟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