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竹

竹风何撩(原校:一本作寥)萧,昼静⑴发寒籁。
修纤谔天官,扬揖纵(嘉业堂本作瑽)玉佩。
岂无俗子遇(明本作过),自会(嘉业堂本作令)幽人爱。
心虚中养恬,节密外御介。
春萌喜含养,夏箨竟分解。
无花与物争,有荫亦人赖。
威威南山凤,尔飞何时届(原校:旧本作戒)。
道远宁不饥,寒枝久虚待。
岂非缯缴虞,安有羽翮态(原校:一本作惫)。
当奈叶间虫,蠹尔所食坏。

现代解析

这首诗《对竹》通过描写竹子的形象和特性,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敬仰之情。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通俗分析:

竹风何撩萧,昼静发寒籁

这句话描绘了竹林在安静的白天里,竹叶随风轻轻摇动,发出轻微的声音,像是在讲述一种寒意中的宁静。这里诗人用“撩萧”和“寒籁”来形容竹林中的风声,给人一种清冷而又幽静的感觉。

修纤谔天官,扬揖纵玉佩

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竹子的形态。诗人形容竹子修长挺拔,仿佛天宫中的官员,轻盈地扬起手臂,如同佩戴着美丽的玉佩在随风起舞。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将竹子比作天宫中的官吏,展现了竹子的雅致和高洁。

岂无俗子遇,自会幽人爱

这两句诗人表达了对竹子的喜爱。意思是说,虽然俗人可能不会欣赏竹子,但幽居的文人墨客却十分喜爱它。这里诗人提醒人们要善于发现美的事物,并且强调了竹子在文人眼中的独特价值。

心虚中养恬,节密外御介

这两句通过描写竹子的心性和外表,进一步表现了竹子的高洁品质。诗人说,竹子的心地空旷,能养出恬淡的心境;外层的竹节紧密相连,能够抵御外界的侵害。这里诗人借用了“心虚”和“节密”的对比,展现了竹子的内在和外在的美好品质。

春萌喜含养,夏箨竟分解

接下来两句描述了竹子随季节变化的生长过程。春天里,竹笋(春萌)含蓄地成长;夏天里,竹皮(夏箨)逐渐分解。这里诗人通过描述竹子的生长过程,表现了自然界的循环和变迁。

无花与物争,有荫亦人赖

这两句进一步说明了竹子的价值。诗人说,竹子不和其他植物争艳,但它却提供阴凉,对人们有帮助。这里诗人表达了竹子虽然不起眼,但却默默奉献的精神。

威威南山凤,尔飞何时届

这两句使用了象征手法。诗人说像威严的南山凤凰一样,何时才能飞来。这里实际上是在表达一种期待,希望有高洁的人到来,与竹子相互映衬。

道远宁不饥,寒枝久虚待

这里诗人假设了竹子长久等待的孤独,以及即使道路遥远,它依然不饥渴、坚守等待的意境。

岂非缯缴虞,安有羽翮态

这两句通过假设,说明了竹子不被猎物所害,因为它没有羽毛的特性。这里诗人强调了竹子的清高和与众不同。

当奈叶间虫,蠹尔所食坏

最后两句描绘了竹子的脆弱之处,尽管竹子高洁,但仍有虫子蛀蚀,使其受损。这里诗人提醒人们,即便再坚强的事物,也难免会遇到挑战。

总结

整首诗通过对竹子形神兼备的描写,展现了竹子的高洁、坚韧和默默奉献的品质。诗人通过描绘竹子的自然生长过程,以及它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表达了对竹子的赞美之情。同时,诗中也体现了诗人对于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坚守,以及对于自然界的深刻思考。

王令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