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田
山田不愁旱,恒有阵雨过。
山田不愁涝,就下流溪河。
蒙古佃贫民,种田得租多。
即渐罢游牧,相将艺黍禾。
黍禾日以好,牛马日以少。
是云务近利,而或失本道。
本道云何如,毳帐羊裘居。
射生善驰马,乳酒相欢娱。
试问百年前,流民到此无。
流民今到此,或亦资生理。
凡兹率土滨,孰非我赤子。
养恬在随宜,不督翻为喜。
山田不愁涝,就下流溪河。
蒙古佃贫民,种田得租多。
即渐罢游牧,相将艺黍禾。
黍禾日以好,牛马日以少。
是云务近利,而或失本道。
本道云何如,毳帐羊裘居。
射生善驰马,乳酒相欢娱。
试问百年前,流民到此无。
流民今到此,或亦资生理。
凡兹率土滨,孰非我赤子。
养恬在随宜,不督翻为喜。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山田地区的生活变迁,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前四句用排比句式说明山田地区风调雨顺的自然优势:不担心干旱是因为常有阵雨,不担心洪涝是因为有溪流排水。这种自然环境为农耕提供了理想条件。
中间部分展现了一个深刻的社会变化:蒙古牧民逐渐放弃传统游牧生活("罢游牧"),转而租田种庄稼("艺黍禾")。虽然粮食收成越来越好("黍禾日以好"),但代价是游牧特色在消失("牛马日以少")。诗人对此表示忧虑,认为追逐农耕利益可能让他们失去游牧文化的根本("失本道")。
接着诗人怀念游牧生活的本真面貌:住毡帐、穿皮袄、擅长骑马射猎、以奶酒欢聚的草原传统。通过"试问百年前"的设问,暗示这种变化是近百年才发生的新现象。
最后诗人表达了包容的态度:虽然流民(指来此务农的外族人)改变了当地生活方式,但都是国家子民,主张顺其自然地发展("养恬在随宜"),不必强行干涉反而更好。
全诗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反映了农耕文明对游牧文化的冲击,以及诗人对这种文化变迁既理解又惋惜的复杂心情,最终落脚在"和而不同"的治国理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