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叟小师悟垓侍者求语

碧落一碑无赝本,非草非真非隶篆。
镜样渝江彻底清,字义炳然人少见。
灵叟珍藏岁月深,南来吴越人争寻。
瘞鹤铭辞匪同调,寒山诗句非知音。
纷纷问字谁亲切,勾不成勾丿不丿。
争得卢公赛子云,一肩担荷柴冲折。
临行密付阿谁边,妙处休云子不传。
索性扫除元字脚,义天云净月孤玄。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块神秘石碑的故事,用现代人能理解的方式可以拆解为以下要点:

1. 独一无二的石碑
开篇说这块碑像"碧落(天空)中的孤品",既不是草书、楷书,也不是隶书篆书,强调它的字体独特到无法归类。就像一面照透渝江的镜子,字义清晰但常人难以参透——暗指真理就在眼前,只是多数人视而不见。

2. 收藏家的执着
灵叟老人珍藏石碑多年,引来江南文人争相探访。但作者犀利指出:这些人就像看不懂《瘞鹤铭》书法、听不懂寒山诗禅意一样,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讽刺跟风求道却不得要领的现象。

3. 学问的误区
人们纠结于笔画细节("勾不成勾丿不丿"),就像争论书法技巧却忽略精神内核。这里用"卢公赛子云"的典故(暗指唐代书法家卢鸿),说真正懂行的人宁愿像樵夫一样直接挑着柴走——比喻真正的智慧需要放下形式,直指本质。

4. 禅机式的结尾
最后四句最妙:真理传承不必拘泥于"传给谁",它的妙处本就不能言传。索性连"元"(最初)的概念都扫空,就像云散后的明月,纯粹而孤独——用画面感比喻顿悟后的心境:清除一切杂念,真理自然显现。

核心思想
全诗通过石碑隐喻真理,批判追求形式而忽视本质的学风。最打动人心的,是最后"扫除字脚"的决绝——真正的智慧需要抛弃既定框架,像夜空中突然云开见月,刹那间心领神会。这种不说破的留白,正是禅诗的魅力所在。

释绍昙

释绍昙(?~一二九七),字希叟。理宗淳祐九年(一二四九),住庆元府佛陇□□禅寺。景定元年(一二六○),住平江府法华禅寺。五年,住庆元府雪窦资圣禅寺。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住庆元府瑞岩山开善禅寺。元成宗元贞三年卒。有《希叟绍昙禅师语录》一卷、《希叟绍昙禅师广录》七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居径《拜呈日本国栗棘庵诸位尊属禅师》。释绍昙诗,以辑自《语录》《广录》者及其中单编之偈颂编为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