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琅琊寺

偶上蓬莱第一重,道人今夜宿芙蓉。
尘埋下界三千丈,月在西岩七十峰。
江海几年留老眼,乾坤今日寄微踪。
酒醒无限题诗意,起立层岩看万松。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游琅琊寺的所见所感,充满超脱尘世的意境和豪迈洒脱的情怀。

首联"偶上蓬莱第一重,道人今夜宿芙蓉"用"蓬莱"比喻琅琊山如仙境,说自己偶然来到这仙境般的地方,今夜要像修道之人一样住在芙蓉般的山寺中。这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颔联"尘埋下界三千丈,月在西岩七十峰"形成强烈对比:山下尘世被远远抛在三千丈之下,而明月正挂在七十座山峰之间。既写出了山势之高,又营造出遗世独立的意境。

颈联"江海几年留老眼,乾坤今日寄微踪"是诗人的感慨:这些年看遍江海山河,今天终于在这天地间找到一处安身之所。表达了历经沧桑后找到心灵归宿的欣慰。

尾联"酒醒无限题诗意,起立层岩看万松"最显豪情:酒醒后诗兴大发,起身站在层层山岩上眺望万千松树。这个画面既潇洒又充满生命力,把整首诗的意境推向高潮。

全诗通过"蓬莱""明月""万松"等意象,将琅琊山夜景写得既空灵又壮阔。诗人把登高望远的快意、超脱尘俗的闲适都融入诗中,最后落脚在"看万松"这个充满生机的画面上,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立于天地间的豁达情怀。

庄昶

庄昶(1437~1499)明代官员、学者。字孔暘,一作孔阳、孔抃,号木斋,晚号活水翁,学者称定山先生,汉族,江浦孝义(今江苏南京浦口区东门镇)人。成化二年进士,历翰林检讨。因反对朝庭灯彩焰火铺张浪费,不愿进诗献赋粉饰太平,与章懋、黄仲昭同谪,人称翰林四谏。被贬桂阳州判官,寻改南京行人司副。以忧归,卜居定山二十余年。弘治间,起为南京吏部郎中。罢归卒,追谥文节。昶诗仿击壤集之体。撰有《庄定山集》十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