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战乱年代中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以及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全诗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我们可以分几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联"汩没兵尘满鬓霜,买邻心乐古清凉":开篇就点明背景——战火纷飞让作者双鬓斑白,但他内心渴望的是像古人那样与志趣相投的邻居过着清静生活。"买邻"这个典故(出自《南史》,指选择好邻居比买好房子更重要)用得巧妙,说明他追求的是精神契合的人际关系。
中间两联用具体生活场景表达矛盾心理:白天陪着老友春游看似悠闲,夜里却因心事重重难以入眠;既想逃离现实找个世外桃源("兔窟"指安全的洞穴),又无法随波逐流违背本心("羊肠"比喻曲折的世俗之路)。这里"老秀"(老友)、"臞元"(清瘦的友人)等称呼透着亲切,让抽象的愁闷变得具体可感。
最后两句尤为动人:表面说南阳(诸葛亮隐居地)不如嵩阳(嵩山南麓,多隐士)好,实际是说只要有好朋友相伴,哪里都可以是故乡。这种"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感悟,在乱世中格外珍贵。诗人没有直接抱怨时局,而是通过"满眼交游"的温暖来对抗"满鬓霜"的沧桑,显得含蓄有力。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真实——既坦诚战乱带来的疲惫(鬓发斑白),又保留着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择邻而居);既想逃避(求兔窟),又保持操守(不转羊肠)。这种矛盾心理通过春游、夜话等日常细节自然流露,最后升华成"有挚友处即故乡"的人生智慧,让现代读者也能产生共鸣。
赵元
定襄人,字宜之,一名宜禄,号愚轩居士。幼举童子科。后调巩西簿,以眼病去官。有诗名。南渡后,往来洛西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