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大名高教谕考满
簿书辞吏事,桃李萃公门。
人羡教官乐,我爱师道尊。
昔年叨振南州铎,采芹泮水歌思乐。
庭下春浓草带交,琴边昼永槐阴落。
有时歌咏游舞雩,清风习习吹华裾。
贤关圣域恣取遍,教官之乐谁能如。
于今列职鹓班里,满眼门墙旧桃李。
逢迎犹是超时人,师道之尊有如此。
先生十载教名邦,英才济济登岩廊。
铨曹课绩列优等,当路闻名交荐章。
瑾瑜由来无定价,行看待诏登金马。
可人一段好情怀,拂拭华笺为君写。
人羡教官乐,我爱师道尊。
昔年叨振南州铎,采芹泮水歌思乐。
庭下春浓草带交,琴边昼永槐阴落。
有时歌咏游舞雩,清风习习吹华裾。
贤关圣域恣取遍,教官之乐谁能如。
于今列职鹓班里,满眼门墙旧桃李。
逢迎犹是超时人,师道之尊有如此。
先生十载教名邦,英才济济登岩廊。
铨曹课绩列优等,当路闻名交荐章。
瑾瑜由来无定价,行看待诏登金马。
可人一段好情怀,拂拭华笺为君写。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高教谕的教官从地方教育岗位调任京城的经历,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教育理想和师生情谊。
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1. 开头部分用"桃李满天下"的意象,点出教官工作的价值——虽然远离官场事务,但能在教育中收获尊重。通过对比"人羡教官乐"和"我爱师道尊",突出作者更看重的是教育者受到的尊敬。
2. 中间部分用生动的校园生活画面,展现教育工作的诗意:春天校园里青草茂盛,夏日琴声伴着槐树荫凉,师生们像孔子当年那样在舞雩台吟咏诗歌,清风吹动衣襟。这些画面说明真正的教育是充满文化韵味的。
3. 最后部分写高教谕调任京城后的情景:他的学生遍布朝堂,依然对他保持尊敬。诗中特别称赞他十年育人的成就,培养出众多人才,并预言这样德才兼备的教育者必将获得朝廷重用。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桃李""采芹"等教育意象,避免说教,让读者自然感受到教育的美好
- 通过校园日常的细腻描写,展现古代教育的文化气息
- 最后对教育者的祝福,体现了对师道尊严的推崇
- 整体节奏明快,像在讲述一个温暖的教育故事
它让我们看到,在古代,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格的崇高事业。教育者获得的尊重,比官职更令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