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霁山架阁同宿山中①

秋风山馆客(一作挑灯怀旧梦),移席近灯⑴前(一作春泉)。
共语忽深夜,相看非少年。
斗垂天末树,鳞(四库本作燐)出雨馀天。
亦有茅檐下,饭牛人未眠。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山中友人相聚的温馨场景,语言朴素却充满画面感。

首联写环境:秋风瑟瑟的山中客舍里,诗人与友人林霁山把灯移到面前,促膝而坐。这里"挑灯"的动作暗示了夜已深,两人准备长谈。

颔联最打动人心:两人聊着聊着突然发现已是深夜,在灯光下对视时,才惊觉彼此都已不再年轻。"相看非少年"五个字道尽岁月流逝的感慨,这种中年人才懂的相视一笑特别真实。

颈联转向窗外夜景:北斗星垂挂在远树梢头,雨后的夜空云彩如鱼鳞般散开。这两句用"斗垂""鳞出"的生动比喻,把山雨初霁的夜空写得活灵活现。

尾联突然插入农家镜头:不远处茅檐下,喂牛的人家还亮着灯。这个细节让画面更有生活气息,也暗示诗人与友人虽在清幽山居中,仍心系寻常百姓的生活。

全诗妙在把三个看似不相关的场景自然串联:灯下夜话的知己、雨后天象的变幻、农家劳作的日常,共同构成一幅立体的山中秋夜图。最精彩的是中间四句,既有"相看非少年"这样戳心的情感瞬间,又有"斗垂天末树"这样清新的写景笔墨,让人读来既感动又觉得画面很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