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题王伯祥先生书巢图兼寿六十
吴戈越箭纷乘除。秦皇汉武争弃儒。
青藜照壁芸袭裾。龙威丈人犹典书。
缥缃秩秩盈草庐。淞滨便是包山墟。
客来欲入艰觅途。既入而出颠其趺。
丈人微笑频撚须。摩挲万卷心自娱。
放翁书巢宁有殊。袭名窃号传以图。
石林题序德不孤。方回佳句赓璠玙。
丈人垂青及下愚。强要南郭同吹竽。
受图再拜深踌躇。文无师法书枝梧。
佛头雀矢不可污。鲇鱼上竹人所嘘。
方携赵璧还相如。忽逢胠箧怀以趋。
上天入地追亡逋。零丁露布张通衢。
居然神物相持扶。月明合浦归灵珠。
展卷拂拭三叹吁。折足覆餗安敢虞。
因缘会合公与余。此图此事将弗渝。
公今六十健有馀。晨钞冥写诠虫鱼。
巢中坟典供走驱。浊醪苦茗相沾濡。
明时徵取山泽臞。书巢为券图作符。
吾诗虽拙不可诬。为公介寿赢轩渠。
青藜照壁芸袭裾。龙威丈人犹典书。
缥缃秩秩盈草庐。淞滨便是包山墟。
客来欲入艰觅途。既入而出颠其趺。
丈人微笑频撚须。摩挲万卷心自娱。
放翁书巢宁有殊。袭名窃号传以图。
石林题序德不孤。方回佳句赓璠玙。
丈人垂青及下愚。强要南郭同吹竽。
受图再拜深踌躇。文无师法书枝梧。
佛头雀矢不可污。鲇鱼上竹人所嘘。
方携赵璧还相如。忽逢胠箧怀以趋。
上天入地追亡逋。零丁露布张通衢。
居然神物相持扶。月明合浦归灵珠。
展卷拂拭三叹吁。折足覆餗安敢虞。
因缘会合公与余。此图此事将弗渝。
公今六十健有馀。晨钞冥写诠虫鱼。
巢中坟典供走驱。浊醪苦茗相沾濡。
明时徵取山泽臞。书巢为券图作符。
吾诗虽拙不可诬。为公介寿赢轩渠。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为庆贺王伯祥先生六十大寿而作,以"书巢图"为切入点,展现了一位爱书如命的学者形象。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到"摩挲万卷心自娱")描绘了王先生的书房景象。用"吴戈越箭"比喻世间的纷争,反衬出王先生超然物外的学者风范。他的书房堆满书籍("缥缃秩秩盈草庐"),连客人都难以进出,但他自己却乐在其中,像古代爱书的龙威丈人一样抚摸着书籍自得其乐。
第二部分("放翁书巢宁有殊"到"月明合浦归灵珠")讲述了"书巢图"的来历。将王先生比作陆游(放翁)那样的爱书人,提到多位文人雅士为此图题词。作者谦虚地说自己才疏学浅,但王先生依然看重他。诗中用"赵璧还相如"的典故,暗示这幅图曾经失而复得,像明珠终于回到主人手中。
第三部分("展卷拂拭三叹吁"到最后)是祝寿之辞。作者感叹与王先生的缘分,称赞他六十岁仍勤奋治学("晨钞冥写诠虫鱼"),整日与书籍、美酒清茶为伴。最后以"书巢为券图作符"的比喻,表示这幅图和自己的诗都是见证王先生学术人生的凭证。
全诗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大量与书籍相关的典故和比喻,比如把书房比作"包山墟"(传说中藏书的山洞),把爱书人比作"龙威丈人"(古代传说中的藏书者),既展现了王先生的学者风范,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最动人的是最后对王先生日常生活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可亲的老学者形象——他不在乎世俗纷争,只沉醉在自己的书巢中,与古籍为伴,过着清茶浊酒的简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