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口夜泊,南去零陵十里矣。营水来自营道,
我从清湘发源来,直送湘流入营水。
故人亭前合江处,暮夜樯竿矗沙尾。
却从湘口望湘南,城郭山川恍难纪。
万壑千岩诗不偏,惟有苍苔痕屐齿。
三年瘴雾亦奇绝,浮世登临如此几?
湖南山色夹江来,无复瑶篸插天起。
坡陀狠石蹲清涨,澹荡光风浮白芷。
骚人魂散若为招,伤心极目春千里。
我亦江南转蓬客,白鸟愁烟思故垒。
远游虽好不如归,一声鶗鴃花如洗。
故人亭前合江处,暮夜樯竿矗沙尾。
却从湘口望湘南,城郭山川恍难纪。
万壑千岩诗不偏,惟有苍苔痕屐齿。
三年瘴雾亦奇绝,浮世登临如此几?
湖南山色夹江来,无复瑶篸插天起。
坡陀狠石蹲清涨,澹荡光风浮白芷。
骚人魂散若为招,伤心极目春千里。
我亦江南转蓬客,白鸟愁烟思故垒。
远游虽好不如归,一声鶗鴃花如洗。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成大夜泊湘江口时所作,通过描绘湘江夜景和沿途风光,抒发了漂泊思乡的愁绪。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六句)写夜泊湘江口的实景
诗人从湘江上游一路行船而来,在黑夜中将船停靠在沙洲边。站在船头眺望零陵方向,夜色中城郭山川模糊难辨。这里用"暮夜樯竿矗沙尾"的生动画面,让读者仿佛看到黑暗中孤零零的船桅立在沙洲边的景象。
第二部分(中间八句)写沿途山水印象
诗人回忆三年来在湖南见到的奇绝山水:群山万壑难以尽述,石头上留着游人足迹;雾气缭绕的奇景令人难忘,但最震撼的是那些不再高耸入云的山峰(暗指被贬后心境变化)。江边怪石蹲伏水中,微风吹拂着岸边的白芷花,营造出既壮阔又带着淡淡忧伤的意境。
第三部分(最后六句)抒发思乡之情
面对春色千里的美景,诗人却感到伤心,因为自己像飘飞的蓬草般漂泊无依。白鸟在暮烟中哀鸣,更勾起对家乡的思念。最后两句点明主旨:远游虽有趣,但不如归去,杜鹃啼叫时(暗示春尽),更觉故乡难回。这里用"花如洗"形容雨后花朵的洁净,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全诗最动人的是将山水之美与羁旅之愁完美融合:
- 写景时突出湖南山水的独特(瘴雾、坡陀狠石)
- 抒情时善用对比(壮丽景色vs漂泊愁绪)
- 结尾的杜鹃啼春意象,把思乡情绪推向高潮
诗人没有直接说"我想家",而是通过"白鸟愁烟""一声鶗鴃"这些景物自然流露情感,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现代读者即使不了解具体背景,也能从"远游虽好不如归"这样直白的诗句中产生共鸣。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