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六合英氏庙
野旷烟迷县,溪湍柳系航。
雉鸣初翳麦,蚕长未眠桑。
地有前朝恨,炉残古庙芗。
空江长漠漠,寒日自荒荒。
竟堕萧何计,仍同项氏亡。
相黥宁作帝,昼锦亦还乡。
严濑终辞汉,箕山不禅唐。
君王千载恨,行客亦凄凉。
雉鸣初翳麦,蚕长未眠桑。
地有前朝恨,炉残古庙芗。
空江长漠漠,寒日自荒荒。
竟堕萧何计,仍同项氏亡。
相黥宁作帝,昼锦亦还乡。
严濑终辞汉,箕山不禅唐。
君王千载恨,行客亦凄凉。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荒凉萧索的古庙景象,并借历史典故抒发兴亡之叹。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前四句用白描手法勾勒环境:旷野上雾气笼罩着小县城,湍急的溪边柳条拂过停泊的船只。野鸡在初长的麦田间鸣叫,春蚕还未到休眠时,桑叶正茂盛。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暮春时节的寂寥氛围。
中间六句转入怀古:古庙里香炉残破,暗示这里祭祀的是前朝英烈。诗人望着空阔江面和黯淡夕阳,联想到楚汉相争的典故——韩信中了萧何之计被害,最终和项羽一样走向败亡。这里用"相黥宁作帝"(宁愿脸上刺字也要称帝)暗指项羽不肯妥协的刚烈性格。
最后四句升华主题:借用严子陵拒绝汉光武帝征召、箕山隐士不仕唐朝的典故,歌颂英氏坚守气节的精神。末句"行客亦凄凉"将历史沧桑与旅人愁思融为一体,让读者感受到跨越千年的怅惘。
全诗妙在将眼前实景、历史典故与人生感悟自然交融,通过荒庙、残炉、寒日等意象,传递出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思考。诗中用典虽多,但都服务于"英雄末路"这个核心主题,读来令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