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江楼晚眺
端州江海汇,一水贯遐区。
奇相承坤德,危楼瞰震隅。
缘梯情己爽,倚槛眺还纡。
况值清辉澹,兼逢暮景徂。
千帆过远树,万井出寒芜。
发鼓鸣官舫,连樯集市舻。
依依投晚浦,渺渺泛修途。
共指层城壮,同看杰搆孤。
东溪分白管,西郡接苍梧。
峰束羚羊峡,潮通大鳄湖。
古今形自胜,昏旦候常渝。
海近残霞变,波宽夕照铺。
野云生灌莽,村火杂菰蒲。
蛮舶高山岳,渔舟小雁凫。
客心悲日夜,旅望极川涂。
寒汐声来去,层峦色有无。
几回空徙倚,独立转踟蹰。
荒栱藤空老,残碑藓欲枯。
可怜兵甫息,终赖力能扶。
拟作滕王序,阎公兴本殊。
奇相承坤德,危楼瞰震隅。
缘梯情己爽,倚槛眺还纡。
况值清辉澹,兼逢暮景徂。
千帆过远树,万井出寒芜。
发鼓鸣官舫,连樯集市舻。
依依投晚浦,渺渺泛修途。
共指层城壮,同看杰搆孤。
东溪分白管,西郡接苍梧。
峰束羚羊峡,潮通大鳄湖。
古今形自胜,昏旦候常渝。
海近残霞变,波宽夕照铺。
野云生灌莽,村火杂菰蒲。
蛮舶高山岳,渔舟小雁凫。
客心悲日夜,旅望极川涂。
寒汐声来去,层峦色有无。
几回空徙倚,独立转踟蹰。
荒栱藤空老,残碑藓欲枯。
可怜兵甫息,终赖力能扶。
拟作滕王序,阎公兴本殊。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端州(今广东肇庆)阅江楼上眺望黄昏江景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壮阔的自然风光与繁华的人间烟火交织的画面。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登楼远眺(前12句)
写登楼过程:江水贯穿辽阔大地,高楼俯瞰东方。顺着楼梯登高已觉神清气爽,倚栏远望更见迂回江景。恰逢清朗月光与暮色交融,看千帆驶过远树,万家灯火点亮荒原。官船鸣鼓、商船云集,傍晚的码头熙熙攘攘,绵长的水道舟楫相连。众人都在赞叹城池的雄伟和楼阁的孤高。
2. 地理风貌(中间12句)
具体描写端州特殊地理位置:东接白管溪,西连苍梧郡。羚羊峡两岸山峰夹峙,潮水连通大鳄湖。古今地形自成胜景,朝夕光影变化无穷。近海处晚霞变幻,宽阔江面铺满夕阳。荒野云雾从灌木丛升起,村落灯火混着水草摇曳。外国商船大如山岳,本地渔船小似水鸟。
3. 人生感慨(最后12句)
转入抒情:游子日夜思乡,望着无尽路途心生悲凉。听着寒潮来去的声响,看着山峦明暗交替。多次徘徊无所依,独自伫立更彷徨。废弃的拱门上藤蔓枯老,残破石碑长满苔藓。庆幸战乱刚平息,终靠人力重建家园。本想学王勃写《滕王阁序》,但阎都督那样的知音已难遇。
诗歌亮点:
- 采用"移步换景"手法,像电影镜头般由近及远展开画卷
- 用"千帆过远树,万井出寒芜"等对比展现动静相宜的美感
- 通过"蛮舶高山岳,渔舟小雁凫"的夸张比喻突出贸易繁荣
- 结尾将个人漂泊感与历史沧桑感结合,引发共鸣
全诗在描绘岭南独特江景的同时,也透露出战乱初定后人们对和平生活的珍惜,以及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淡淡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