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梅

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八)。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梅花为主题,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展现了梅花傲雪迎春的独特品格,同时暗含对世俗眼光的讽刺。

前两句用"怪"和"岂知"制造悬念:诗人起初埋怨梅花迟迟不开,后来才明白它是在等待春天。这种写法让梅花显得像有思想的人,故意选择在最合适的时节绽放。

中间四句用对比手法描绘梅花之美:在冬雪中,梅花如玉般晶莹;在春天里,它又比百花更早展现风采。这种美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让他忍不住提笔写诗,还引得红袖佳人频频举杯欣赏。这里把梅花的美与诗酒雅趣联系起来,展现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讽刺世俗之人不懂欣赏梅花的高洁,只知道追捧艳俗的桃花杏花。通过"望尘俗眼"与前文雅士的对比,突出梅花象征的高雅品格,也暗含对趋炎附势社会风气的批评。

全诗最妙处在于:表面写花,实则写人。用梅花比喻坚守节操的君子,用桃杏比喻趋时媚俗之人,在赏花题材中寄托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语言通俗却意境深远,读来既感受到梅花之美,又能体会作者对高尚人格的推崇。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