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家

归眼辨乡树,乌鹊声先起。
入门强作欢,务致慈怀喜。
褰帘见我归,怡然笑启齿。
不嗟苏裘敝,但觉莱衣美。
暧暧门闾阴,此生足徙倚。
今兹旷夙莫,来日安可悔!
野菽有至味,百珍皆粳秕。
驾言尚焉求,誓将断尘轨。

现代解析

这首诗《归家》描绘了一个游子归乡的温馨场景,语言朴实却充满深情。以下用现代视角逐层解析:

1. 归家的第一印象
诗人远远认出家乡的树木,连乌鸦的叫声都显得亲切("乌鹊声先起")。这就像现代人坐车回乡,看到熟悉的街景就心跳加速,连路边小贩的吆喝都成了"乡音"。

2. 强颜欢笑的孝心
"入门强作欢"这句特别真实——明明在外打拼很辛苦,进门却要挤出笑容让母亲安心。就像现在年轻人回家前总要整理发型,藏起工作压力,怕父母担心。

3. 母亲的温暖细节
母亲掀开门帘("褰帘")见到儿子时,笑得露出牙齿的细节("怡然笑启齿"),像极了现代母亲小跑着到门口接孩子的画面。她不关心儿子衣服破旧("苏裘敝"),只在乎团圆本身,这种无条件的爱跨越千年未变。

4. 家的治愈力量
诗中"门闾阴"(家门口的树荫)和"莱衣美"(象征孝心的古代典故)都在说:再豪华的物质都比不上家的温暖。就像现代人觉得,米其林大餐不如妈妈煮的一碗阳春面。

5. 人生选择的顿悟
最后四句是全诗高潮:诗人看透繁华("百珍皆粳秕"即山珍海味像糟糠),发誓要告别世俗奔波("断尘轨")。这就像当代人经历996后,突然醒悟要回乡过简单生活。

核心共鸣点
这首诗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用"乌鸦叫""门帘""母亲笑容"这些日常碎片,拼出了永恒的情感——在外漂泊越久,越懂家的珍贵。诗人1800年前的感悟,和今天"逃离北上广"的年轻人,本质上都在追寻同一种温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