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冢

退笔如陵那忍弃,敛藏数笼瘗岩阿。
管裁犀象宁同殉,研历冰霜尚可磨。
兔窟早空金碗地,鹅峰深润墨池波。
毛颖有灵应感遇,秦恩自少主恩多。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古人对待旧笔的深情,以及笔与文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舍不得扔掉的旧笔
前两句说文人把用秃的毛笔像对待亲人一样不忍丢弃,专门收集起来埋在山脚("退笔如陵"指堆积如坟的旧笔,"瘗岩阿"就是埋在山边)。这就像现代人珍藏儿时的玩具,虽然旧了但有感情。

2. 笔的珍贵与重生
三四句用比喻说:笔杆是用犀牛角象牙做的("管裁犀象"),但不像珠宝陪葬;砚台历经风霜("研历冰霜")还能打磨再用。这暗示文人的工具比奢侈品更有生命力。

3. 笔墨的传奇色彩
五六句用典故:兔子毛做的笔("兔窟"指毛笔原料)让砚台变成"金碗",王羲之洗笔的"墨池"(鹅峰指王羲之爱鹅)永远湿润。把普通文具说得像有魔法。

4. 人与笔的相互成全
最后说毛笔(毛颖是笔的拟人化称呼)若有灵魂,应该感恩文人——比起秦始皇(历史上曾迫害文人),文人给予笔的尊重更多。道出文具因文人而获得价值。

全诗妙在把日常的"扔旧笔"写成一场郑重仪式,通过拟人手法让毛笔有了灵魂。既展现文人恋旧的情怀,又暗含"工具因使用才有价值"的哲理,就像现代人对待陪伴多年的老物件一样充满温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