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冒雨下乡体察民情的场景,展现了官民之间的朴素情谊。
开头四句像电影镜头:风雨中车马疾驰,官员从南边匆匆赶来。路边有间茅草屋,按常理官员不会在此停留,但他却突然下马,不顾雨水打湿衣服也要和百姓交谈。这里用"宁容使君骖"的反问,突出了官员打破常规的举动。
中间四句是对话内容:农民说田里的庄稼已收割完,农妇们正忙着养蚕。官员既关心国家税收("国漕急"指粮食运输),又熟悉农事细节。通过"刈楚"(收割)、"好蚕"(忙着养蚕)等具体农事,展现了真实的农村生活。
最后两句用典故抒情:诗人说将来这间普通茅屋,会像"棠树甘"的典故一样被人怀念。这个典故说的是周朝召公在棠树下处理政务,后人因怀念他而爱护棠树。诗人借此赞美这位冒雨访贫问苦的官员,预言他的亲民作风会被百姓长久铭记。
全诗用质朴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塑造了一个冒雨深入民间、既顾全国家又体恤百姓的官员形象。通过茅屋谈话这样的小事,展现了官民和谐的大主题,结尾用典自然含蓄,使平凡场景有了历史厚重感。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