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唐元徵宫允游善权洞四首 其三

石径幽无际,金堂永不扃。
丹台犹偃月,仙掌故扪星。
跨鲤探云笈,燃犀遁水灵。
如闻淙响外,历历演黄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探访神秘山洞的奇幻之旅,充满了仙侠色彩和浪漫想象。

前两句写山洞入口的景象:石头小路幽深看不到尽头,金色的洞门永远敞开着,暗示这里是个与世隔绝的仙境。接着用"丹台"(神仙炼丹的平台)和"仙掌"(仙人手掌)两个意象,把月亮比作仙人斜靠的玉台,把星辰比作仙人伸手可触的宝石,营造出洞中宛如仙境的氛围。

后四句更是展开奇幻想象:诗人幻想自己骑着鲤鱼去翻看仙人的秘籍,点燃犀牛角驱散水怪,在流水声中仿佛听到仙人正在诵读《黄庭经》(道教经典)。这些画面就像现代仙侠剧里的特效场景,把一次普通的游山玩水变成了充满神话色彩的冒险。

全诗妙在把现实景物和道教传说完美融合,石径、金堂是眼前实景,而炼丹台、骑鲤鱼等是想象虚景,虚实交织间展现出古人"山水即仙境"的独特审美。最有趣的是结尾的"演黄庭",让整座山洞都变成了一个天然的道场,连流水都在诵经,这种将自然拟人化的手法特别生动。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