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泾关

客行泾口上危桥,北望城闉十里遥。
港汊不容三尺水,舟航全藉两番潮。
蚕苗半起桑迷眼,雉子深藏麦到腰。
暮宿前村杨柳渡,买鱼沽酒慰萧条。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旅人在蔡泾关一带的所见所感,用朴素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水乡行旅图。

旅途的艰辛与自然的力量
开篇写旅人走过摇摇欲坠的高桥,回头望见远处的城墙。这里的水路狭窄,平时连三尺深的水都蓄不住,船只全靠一天两次的涨潮才能通行——短短两句就点出了江南水网密布、潮汐影响生活的特点,也暗示了行路的不易。

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
接着镜头转向田野:桑树新叶茂密得迷了人眼,春蚕正在生长;麦子长得有半人高,野鸡藏在麦浪里时隐时现。这些细节充满生活气息,让人仿佛看到风吹麦浪、听到蚕食桑叶的沙沙声。

苦中作乐的慰藉
最后写傍晚投宿渡口边的村庄,买鱼打酒来安慰疲惫的身心。这个结尾很真实——旅途虽然辛苦,但一顿热饭、一杯浊酒就能让人重新振作。诗人没有刻意渲染愁苦,反而用"慰萧条"三个字举重若轻,把漂泊的孤独感转化成了平凡生活里的小确幸。

全诗像一部微型纪录片:有摇晃的桥、靠潮水运行的船只、茂盛的庄稼,最后定格在乡村小酒馆的热气腾腾中。诗人用眼睛当摄像机,把赶路人的日常拍成了永恒的画面,让今天的我们依然能闻到七百年前的麦香和酒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