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漂泊在外、孤独失意的旅人形象,充满了对人生困境的无奈与不甘。
开头两句"垂成归不得,危坐对沧浪"直接点明处境:眼看就要成功却功亏一篑,有家难回,只能独自面对苍茫江水。这里"沧浪"既是实景,也暗示人生的波澜起伏。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自然景象映照内心世界:生病的树叶害怕秋天到来(暗示自己经不起打击),垂死的蝉害怕夕阳(暗喻自己时日无多)。想到过去的计划都落空了,曾经的刚强性格也被消磨殆尽。这些比喻非常贴切,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诗人的脆弱和疲惫。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在深夜里突然梦见一座孤峰,这个意象很耐人寻味。孤峰可能代表诗人内心深处的倔强,说明他虽然表面认命,但骨子里依然保持着不甘平庸的傲气。这个突如其来的"狂梦",让整首诗在消沉中透出一丝不肯屈服的光芒。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真实展现了现代人都会经历的矛盾心理:既被现实打击得遍体鳞伤,又无法完全放弃自我。诗人用落叶、残蝉这些微小事物作比,让宏大的生命感慨变得具体可感,很容易引发共鸣。
林逋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