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鼓琴

清风泛寒露,夜久气转凉。
恍然幽梦觉,明月及我床。
披衣起独坐,爱此数尺光。
兴来御桐君,正始其可忘。
山高既峨峨,水流亦汤汤。
方当志获麟,故宜鄙求凰。
永怀嵇叔夜,复思蔡中郎。
妙处与心会,乐哉殊未央。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清凉的月夜弹琴时的所思所感,通过简单自然的语言传递出宁静深远的意境。

开篇四句像电影镜头般展开:清风吹着寒露,夜深后空气转凉。诗人从恍惚的梦中醒来,发现月光已洒到床上。这里用"及我床"这个细节,让月光有了拟人化的亲近感。

中间八句是诗的核心部分。诗人披衣独坐,享受着几尺月光("数尺光"的描写既具体又生动)。兴致来了就弹起古琴("桐君"指代琴),想起古代正始年间的风雅传统。接着用"山高水长"的意象,暗喻自己追求像孔子写《春秋》那样的高尚志向("志获麟"典故),而看不上司马相如《凤求凰》式的儿女情长。

最后四句抒发情怀。诗人怀念嵇康(字叔夜)和蔡邕(蔡中郎)两位音乐大家,他们的琴艺与自己心意相通("妙处与心会"),这种精神共鸣带来的快乐绵长无尽。

全诗妙在将视觉(月光)、触觉(凉意)、听觉(琴声)和思想活动自然融合,没有刻意说理,却通过夜半弹琴的场景,传递出文人追求精神自由、向往古人风骨的情怀。诗中"数尺光""御桐君"等用语既雅致又生活化,让千年后的读者依然能感受到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琴声里流淌的思绪。

李处权

(?—1155)宋徐州丰县人,徙江宁溧阳,字巽伯。李淑曾孙。徽宗宣和间,与陈恬、朱敦儒并以诗名。南渡后曾领三衢。卒年七十余。有《崧庵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