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二百零五首
玉壶著脚四围宽,妙处其中转侧看。
顾鉴功忘鼻孔直,津流识尽髑髅乾。
夜横河汉白,霜洗斗牛寒。
休去歇去,绝言绝虑。
廓无所依,妙无所住。
转历历之机,运绵绵之步。
神游方外灵台,道契环中虚处。
藏身白云云外家,著脚青山山下路。
宛转穷通,旁参回互。
十成收得返魂香,一等来挝荼毒鼓。
肯触气於死蛇,要捋须於猛虎。
却借其功,不谋而遇。
枯木龙吟而起云,南山豹变□披雾。
律入春筒,影流晓户。
百亿仪分,三千体露。
大经掇出於微尘,古佛相交於露柱。
历代诸祖只个生涯,一切众生同时来度。
大用石火迟,全机电光遽。
哆哆和和也问若剪答如裁,轰轰磕磕也喝如雷棒如雨。
洞出佛对三斤麻,赵州衫重七斤布。
道火不我烧唇,道水不我濡袴。
无是无非,何规何矩。
柱杖子里许将来,钵袋子那时分付。
顾鉴功忘鼻孔直,津流识尽髑髅乾。
夜横河汉白,霜洗斗牛寒。
休去歇去,绝言绝虑。
廓无所依,妙无所住。
转历历之机,运绵绵之步。
神游方外灵台,道契环中虚处。
藏身白云云外家,著脚青山山下路。
宛转穷通,旁参回互。
十成收得返魂香,一等来挝荼毒鼓。
肯触气於死蛇,要捋须於猛虎。
却借其功,不谋而遇。
枯木龙吟而起云,南山豹变□披雾。
律入春筒,影流晓户。
百亿仪分,三千体露。
大经掇出於微尘,古佛相交於露柱。
历代诸祖只个生涯,一切众生同时来度。
大用石火迟,全机电光遽。
哆哆和和也问若剪答如裁,轰轰磕磕也喝如雷棒如雨。
洞出佛对三斤麻,赵州衫重七斤布。
道火不我烧唇,道水不我濡袴。
无是无非,何规何矩。
柱杖子里许将来,钵袋子那时分付。
现代解析
这首《偈颂二百零五首》是一首充满禅意的佛教修行诗,用生动的意象和比喻讲述修行者追求心灵解脱的过程。全诗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来理解:
1. 修行境界的比喻 诗中用"玉壶著脚四围宽"形容修行者的心境像玉壶一样纯净通透,能容纳万物;"夜横河汉白,霜洗斗牛寒"描绘修行达到的超然境界,如同星空般澄澈。这些自然意象都在表达心灵获得自由后的开阔状态。
2. 修行方法 "休去歇去,绝言绝虑"直接点出禅宗"放下"的核心——停止执着和思虑;"廓无所依,妙无所住"说明真正的智慧不依赖任何外在事物。诗中反复强调要像"白云""青山"一样自然无碍。
3. 修行中的考验 用"捋须於猛虎""触气於死蛇"这样危险的比喻,说明修行需要勇气面对内心恐惧;"枯木龙吟""南山豹变"则暗示修行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蜕变。
4. 修行成果 最后用"百亿仪分,三千体露"等句展现悟道后洞察万物本质的能力。"道火不烧唇,道水不濡袴"说明修行者已超越世俗对立,达到水火不侵的自在境界。
全诗特色在于: - 用"荼毒鼓""三斤麻"等生活化比喻讲解深奥佛理 - 通过"柱杖子""钵袋子"等日常物品体现禅宗"平常心是道"的理念 - 结尾"无是无非,何规何矩"点破禅宗超越二元对立的终极智慧
本质上是在说:真正的修行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觉知,最终达到心灵彻底自由的状态。诗中那些看似矛盾的比喻(如死蛇猛虎),正是要打破我们常规的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