珉玉池付金莲寺僧为香炉

平平艮岳黍离离,拾得龙眠洗玉池。付与山僧作清供,兔毫深椀对吟诗。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历史沧桑感的画面,通过几个简单却富有深意的意象,传递出对往昔繁华的感慨和对当下宁静生活的珍视。

前两句"平平艮岳黍离离,拾得龙眠洗玉池"写的是诗人看到昔日皇家园林(艮岳)如今已变成普通农田,黍米茂盛生长。他在废墟中偶然发现了一个精美的玉池(龙眠洗玉池),这个池子曾经属于皇家园林,现在却被遗落在田野间。

后两句"付与山僧作清供,兔毫深椀对吟诗"写诗人将这个珍贵的玉池送给山寺的僧人,让他们用来盛放供品。诗人想象着僧人们用兔毫毛笔在深碗边写诗的场景,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雅致生活。

整首诗通过"皇家玉池变农田-偶然拾得-转赠僧人-想象诗意生活"的线索,展现了从繁华到衰败,再到超脱的意境转变。诗人没有直接抒发感慨,而是通过具体物象的变迁,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无常和文人雅士追求精神超脱的情怀。特别是最后将皇家器物用于佛寺清供的想象,体现了诗人看淡荣华、向往清雅的精神追求。

张弼

(1425—1487)明松江府华亭人,字汝弼,号东海。成化二年进士。久任兵部郎,议论无所顾忌。出为南安知府,律己爱物,大得民和。少善草书,工诗文,自言吾书不如诗,诗不如文。有《鹤城稿》、《东海稿》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