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开头"远客燕山久未归"直接点明主题:诗人远离家乡(燕山代指北方),已经很久没能回去了。这种直白的表达让读者立刻感受到主人公的孤独处境。
"西风摇落信来稀"用秋风扫落叶的景象,暗喻时间流逝,同时带出"家书难得"的惆怅。这里把自然景象和内心感受巧妙结合,让无形的思念变得具体可感。
第三句"关河岁晏多烽火"透露出时代背景:年末岁尾,边疆战事不断。这不仅解释了为何难以归乡,更增添了乱世中普通人的无奈。
结尾"目断江南一雁飞"最为动人。诗人凝望南方(家乡方向),直到一只孤雁飞远消失。这个画面既写实又象征:雁是信使,也是游子自身的写照。目送飞雁的细节,把那种望眼欲穿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语言朴素却情感深沉,通过"未归-信稀-烽火-望雁"的层层递进,让读者体会到战乱年代普通人最真实的乡愁。特别是最后那个凝望飞雁的镜头,胜过千言万语,让人读后久久难忘。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