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窦

石窦海眼通,乳泉四时泄。
仰睇杳而深,谁剜翠屏裂。
青噀千峰云,白含万年雪。
膏砂原异窍,鸟鼠或同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神秘而美丽的自然景观,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展现了石窦的独特魅力。

首句“石窦海眼通”,形象地将石洞比喻为海眼,暗示石窦内部宽广且深邃,仿佛连通大海。接下来的“乳泉四时泄”,说明泉水终年不断,暗示了石窦的神奇之处,泉水从石缝中自然流出,四季常有。

“仰睇杳而深,谁剜翠屏裂”,从上往下看,石窦显得幽远而深邃,仿佛有谁用神力将绿色的石壁割开,形成了这个奇特的景象。

“青噀千峰云,白含万年雪”,这里描绘了泉水的颜色和清澈,青色的泉水犹如千峰云雾,洁白的泉水如同万年积雪,形象地表现了泉水的纯净与美丽。

“膏砂原异窍,鸟鼠或同穴”则进一步强调了石窦的特殊性,说这里的土壤和石洞不同,连鸟和鼠这样的小动物也会在其中共生,突显了这个洞穴的多元生态和独特之处。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比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神秘感的自然景观之中,展现了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它的无穷魅力。

李濂

(1489—1566后)明河南祥符人,字川甫,一作川父,号嵩渚。正德九年进士。任沔阳知州、同知宁波府,升山西佥事。少负俊才,尝驰马夷门外,酾酒悲歌,慨然慕信陵君、侯生之为人。里居四十余年而卒。博学多闻,以古文名于时。曾作《理情赋》,李梦阳见而往访。濂初甚得意,久之,乃知梦阳持论偏颇。有《祥符乡贤传》、《汴京遗迹志》、《医史》、《观政集》、《嵩渚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