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剑歌为李伯谦赋
先生重剑如自重,藏之深山不轻用。
宝匣夜开紫电飞,沧波晓淬龙光动。
干将湛卢不易求,英雄今古良悠悠。
鸿门舞散玉斗碎,吴宫鼓绝蛾眉愁。
铜花玉晕文章露,野人愿致华阴土。
佩之自可无邪心,袁公奇术何足数。
先生挥毫山馆中,光芒似欲争词锋。
白照晴空铺雪练,碧含秋水生芙蓉。
邀我一见神悽恻,坐叹毛锥老无策。
何当借我小试之,目前且断谗夫舌。
宝匣夜开紫电飞,沧波晓淬龙光动。
干将湛卢不易求,英雄今古良悠悠。
鸿门舞散玉斗碎,吴宫鼓绝蛾眉愁。
铜花玉晕文章露,野人愿致华阴土。
佩之自可无邪心,袁公奇术何足数。
先生挥毫山馆中,光芒似欲争词锋。
白照晴空铺雪练,碧含秋水生芙蓉。
邀我一见神悽恻,坐叹毛锥老无策。
何当借我小试之,目前且断谗夫舌。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剑"为核心意象,通过层层递进的描写,展现了一位文人侠客的精神追求。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六句)写宝剑的珍贵。诗人用"紫电飞""龙光动"等动态比喻,形容宝剑出鞘时的耀眼锋芒。提到干将、湛卢两把名剑,暗示这把剑同样稀有。但更珍贵的是主人"不轻用"的态度,体现君子不轻易展露锋芒的品格。
第二部分(中间六句)用历史典故深化剑的象征意义。鸿门宴的玉斗、吴宫的鼓声,都成为历史烟云,唯有宝剑承载的精神永恒。"铜花玉晕"的纹路如同文章华彩,而"佩之无邪心"点明宝剑代表正直品格,比袁公的奇术更有价值。
第三部分(后八句)转入现实场景。诗人在山馆中看到主人挥毫,笔锋如剑光般凌厉。"白照晴空""碧含秋水"的比喻,将书法艺术与宝剑寒光融为一体。最后四句尤为生动:诗人自叹毛笔(毛锥)已老,幽默地说想借剑来"断谗夫舌",既表达对谗言小人的愤慨,又展现文人以笔为剑的傲骨。
全诗巧妙地将实物剑、书法笔锋、文人风骨三者交织,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历史典故,赞美了文人刚正不阿的精神品格。最打动人的是最后那个幽默比喻——把斩断谗言比作试剑,让严肃的主题多了几分潇洒不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