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送别一位叫谢怀英的道士回庐山的故事,充满了对友人隐居修道的羡慕和对道家境界的向往。
开头两句说谢怀英放下了科举考试的复习资料(场屋馀策),带着简单行李(一瓢)去庐山隐居。这里用"一瓢"形容行李极少,体现道家清贫自在的生活态度。
中间四句生动描写送别场景:敲门拜访时感觉他心已超脱世俗(款门如有欲),送钱财他根本不要(委币难招)。两人整夜聊着山野蔬菜(菜甲),清晨在溪边小桥上打坐(蒲团共小桥)。这些细节展现了道士淡泊名利的品格和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是美好想象:将来若有人去崆峒山问道(崆峒是道教名山),谢道士一定会跟人说起他们这段谈论"神霄"(指道教最高仙境)的友谊。这里既赞美了道士的修为,也暗含着自己对修道生活的憧憬。
全诗用家常语言写送别,却透露出对世俗名利的超越之思。最打动人心的就是那些生活化场景——聊野菜、溪边打坐,把玄妙的道家思想融入日常细节中,让人感受到朴素生活中的精神追求。
陈傅良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为南宋一代名臣。青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讲于茶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书。后任职湖南,公余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卒谥文节。 著有《止斋文集》、《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等作品。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