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履冰①

东家粟红,西家粲白。
借贷空归,羞见河伯。
河伯羞尚可,一家待我举烟火。
河水生骨胶渡船,携孙伛偻行难前,谁知河心冰不坚。
狐狸隔岸看堕水,枯桑槭槭酸风起,绥绥欲渡愁其尾。
狐愁濡尾,翁与孙尚能履耶(愁惨之音,几不忍读。)?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贫苦老翁带着孙子在寒冬中艰难求生的悲惨场景,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

全诗分为三个部分:
1. 开头用"东家粟红,西家粲白"的鲜明对比,展现贫富差距。老翁借贷失败空手而归,羞于面对河神,但更痛苦的是家里等着他带食物回去。这里"河伯羞尚可"的转折特别有力,说明生存压力比面子更重要。

2. 中间部分描写渡河的险境:河水结冰像骨头一样坚硬,老翁弯腰驼背带着孙子艰难前行,谁知河心冰层不结实。这里"冰不坚"既是写实,也暗示生活处处充满意外危险。

3. 最后用狐狸的意象深化悲剧:对岸狐狸冷眼旁观他们落水,枯桑树在酸风中作响,狐狸犹豫要不要过河。结尾反问"狐狸都怕湿尾巴,老翁和孙子还能平安过河吗?"留给读者沉重思考。

艺术特色上,诗人用:
- 对比手法(富人家的粮食vs穷人家的困境)
- 双关语("冰不坚"既写自然现象也写人生)
- 动物象征(狐狸代表冷漠的旁观者)
- 环境烘托(枯桑、酸风营造凄冷氛围)

这首诗最打动人的是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底层人民"借粮-渡河-求生"的生存困境,尤其是老人与儿童这个最脆弱群体的无助。最后狐狸的旁观视角,更暗喻了社会对穷苦人的冷漠。全诗字字血泪,确实如注释所说"愁惨之音,几不忍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