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读书人清苦却自得其乐的生活状态,充满对学问的执着与人生智慧的思考。
前两句"藤箧纷披拥蠹筠,日开黄卷代谈宾"用生动的画面感展现了读书场景:藤编的书箱里杂乱地堆放着被虫蛀的竹简(古代书籍),读书人每天翻开发黄的书籍,把书本当作交谈的伙伴。这里透露出两个信息:一是物质条件简陋,二是以书为伴的孤独而充实的生活。
后两句"一经皓首心非悔,枉是无言对斲轮"是整首诗的精华。诗人说即使钻研一部经典到头发花白也不后悔,但面对"斲轮"(指经验丰富的工匠)时却无言以对。这里用巧妙的对比:读书人皓首穷经的执着值得敬佩,但同时也暗示死读书可能不如实践经验来得透彻,流露出对知行关系的思考。
全诗的魅力在于它既展现了传统文人"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治学精神,又含蓄地表达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清醒认知。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被虫蛀的书简"、"发黄的卷册"、"白发的学者"和"熟练的工匠"这些具体意象,让读者自己体会读书的苦乐与局限,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独特韵味所在。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