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翟公巽猩猩毛笔
貌妍足巧语,躯恶招揶歈。赋形具人兽,宁脱荆榛居。
肉尝登俎鼎,饷馈传甘腴。失计堕醉乡,颠踬无与扶。
柔毫传束缚,航海归仙癯。浴质逸少池,摛藻知章湖。
杀身固有用,赋芧从众狙。坐令宣城工,无复誇栗须。
文房甲四宝,万兔惭蒙肤。数管友十年,闭门赋三都。
之子信豪迈,嗜学每致劬。未冠游胶庠,已推经行儒。
蓬山天禄阁,峥嵘凌碧虚。期予早登蹑,同舍校鲁鱼。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猩猩毛笔为引子,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展开了一场关于才华、命运与价值的思考。
开头描写猩猩的外貌:长得像人又会学舌,却因兽身遭人嘲笑。它们本可生活在丛林,却因肉质鲜美被猎杀上餐桌,又因贪杯醉酒被人轻易捕获——这里暗喻有才华者若不懂自持,反而会招致灾祸。
接着笔锋转到毛笔本身:猩猩毛被制成笔后,跨越重洋来到文人手中。它在王羲之洗笔的池塘浸润,在贺知章的文笔下生辉,实现了价值升华。就像猴子为争板栗被杀却成就了毛笔一样,牺牲换来了更高意义。
随后对比:这支笔让宣城工匠的普通兔毫笔黯然失色,陪伴作者十年完成《三都赋》般的巨著。这里赞美毛笔的卓越,也暗指真正的人才不会被埋没。
最后落脚到赠笔对象"之子":他年少成名,学识渊博,在皇家图书馆大展才华。作者期待与他共同钻研学问,校勘典籍——通过毛笔联结两位学者,表达了对知识传承的珍视。
全诗妙在将毛笔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从猩猩的悲剧命运,到毛笔的文化使命,最后升华为知识分子精神的象征。告诉读者: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表面得失,而在于能否在更高层面实现自我。